每年秋冬之際,台灣沿海濕地都可以看見遠從北方到訪的候鳥,牠們像是與台灣立下永恆的誓約,年復一年,飛越千山萬水來到這塊寶島,尋找熟悉的棲息之地。
「台灣天然的濕地環境一直是東亞一帶候鳥遷徙的中繼站,每年來到台灣的候鳥數量非常可觀,受到國際的關注。」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長康敏捷表示。
事實上,濕地不只是生物的家園、鳥類的休息站,它更是人類在面對氣候災害時最好的天然屏障。
▲濕盟推動環境教育活動,透過志工培訓與特色課程帶領學生探索濕地生態與環境。
為什麼我們需要濕地?
入侵,破壞難得的淨土,濕盟在1996年成立之後便開創濕地認養模式,積極爭取認養國內濕地與保護區,目前面積已超過五千公頃。
濕地保育需要投入人力與財力,即便是國家劃設的重要濕地,政府挹注的保育經費仍然有限,基本上濕盟得自己招人、募款。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群人甘於奉獻心力為濕地請命?
濕盟秘書長鄭仲傑說,濕地在整個地球環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提供許多重大功能,其中包括生態功能、防洪功能、淨水功能與碳匯功能,濕地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濕地是目前國際公認整個地球上生產力最豐沛的生態系統,」鄭仲傑舉河口濕地生態系為例表示,在河口地區有許多自河川上游沖刷下來,富含養分的泥土、砂石與枯枝碎屑,這些泥土因重力而沉積,同時受到河口植物阻攔,形成動物們賴以為生的棲地基質。
而濕地植物的枯枝敗葉經分解形成的有機質,成了建構河口濕地食物鏈的重要基礎。它或是被初級消費者所吸收,或是隨著潮水被帶到鄰近海域,吸引魚、蝦、貝、蟹繁殖,而這些生物又吸引更高階的動物,像是鳥類、兩棲爬蟲類、哺乳類棲息,進而孕育出豐富的生態環境。
鮮為大眾所知的是,濕地除了提供生態功能,它還同時擁有蓄水、防洪的功能。「濕地是水與土之間的緩衝,」鄭仲傑表示,一旦遇上強降雨事件,濕地能發揮滯洪功能,讓水得以注入、下滲涵養地下水層,即便洪水水量超過濕地可容納量,濕地中的草叢、樹木也能減緩水流、削弱洪水的破壞力。
對於面臨極端氣候威脅、降雨朝型態「短延時、強降雨」發展的台灣來說,濕地像是一個天然的屏障,能減輕洪患帶來的破壞力。
▲洲仔濕地。
西海岸的綠色長城
台灣目前共有近六十個規模不等的濕地,尤其在西南沿海,北從雲林湖口,嘉義東石、布袋,台南北門、七股、四草,南至高雄茄萣、永安等鹽田地帶,以及朴子溪、八掌溪、曾文溪、鹽水溪等河口濕地都被劃設為國家重要濕地,由北而南搭起一座百里長的綠色長城。
這些濕地有些是天然濕地,有些則是人為濕地。康敏捷舉例,「像是台灣西南沿海過去有許多鹽田,在鹽業公司退場後,土地被收歸國產署管理,這些廢棄鹽田及相關水路在無人為破壞、自然交替之下生長出紅樹林,然後漸漸開始有魚、蝦、貝類繁殖,成為候鳥越冬過境時重要的停靠站,這類濕地就屬於人為濕地。」
另外,近年保育有成的鰲鼓濕地早期同樣也是從事農、漁、牧事業及種植甘蔗的大本營,後來因地層下陷嚴重、海水入侵無法繼續耕種,舊有魚塭與農地形成天然蓄水池,久而久之建構出完整的濕地生態,吸引超過百種鳥類與候鳥停留,並被劃設為濕地保育園區。
▲台灣西南沿海濕地廊道。
多方角力下 濕地保育的難題
當前台灣許多國家重要濕地背後都有濕盟的身影,他們不只認養濕地,也積極爭取將一般濕地劃設為國家級重要濕地,然而,濕地的評選與劃設牽涉層面甚廣,有時需要跨地方政府的合作、中央主管機關的應允以及在地居民的支持。
康敏捷以二仁溪的復育為例表示,「過去下游的廢五金回收與提煉廠聚集,加上大量民生、養殖與工業廢水排放造成嚴重污染。如今二仁溪復育計畫已經走過二十個年頭,不僅河川復育有成,周邊的濕地營造吸引冬季雁群來訪,生物相也逐漸豐富。」
為了守護這個由眾人投入心血重建的美麗景致,濕盟積極爭取劃設二仁溪口為國家級重要濕地,然而二仁溪橫跨台南、高雄兩個縣市,雙方如何合作、共同治理這條河川是個考驗。鄭仲傑表示目前兩縣市已達成合作共識。
來到中央政府層級,還需考量到濕地範圍的劃設是否與水利工程作業有所衝突,對此,鄭仲傑表示濕盟正積極地與二仁溪主管機關第六河川局進行協調,希望今年可以進入審議程序。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工程便是與在地居民的溝通。鄭仲傑提到,二仁溪流域一帶有許多社區,濕地的劃設是否危害他們的權益、是否創造正向價值都是在地居民關心的。
「具體來說,像是濕地的劃設是否會限制沿海漁民的捕撈作業,影響他們的生計,又是否能協助地方發展,這些都是地方民眾相當關心的事,也是濕盟要努力去跟他們溝通與協調的。」鄭仲傑補充。
▲濕盟積極爭取劃設二仁溪口為國家級重要濕地。
▲濕盟認養「二仁溪流域教育中心(港尾溝溪滯洪池)」。
公私協力 公民參與
「濕地的劃設並非完全限制人類的使用行為,」鄭仲傑表示,「只是要如何達到永續利用,需要花時間去與地方民眾溝通,因此在實務的推動上並非想像中容易,需要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協力來去推動。」
濕盟除了與台南水利局、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合作共同營造濕地環境,也推動環境教育活動,透過志工培訓與特色課程帶領學生探索濕地生態。
當環境永續成為顯學,永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將環境意識深植於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當每個人都能不斷地與所處的環境、生態產生連結,便會自然而然地去守護它。
▲濕盟邀請民眾一同守護濕地環境。
專訪出處:理財周刊-大地之腎與濕地守護者
作者:林怡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