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8
  • 公告

 

台灣濕地雜誌第105期出刊!

 

本雜誌曾於103期探討濕地與太陽光電此保育議題,時隔兩年之後,濕地保育與綠能發展之間的關係,產生了何種變化與進展?

本期邀請國家海洋研究院綜合規劃及人力培訓中心施義哲主任,分享國外如何依據濕地相關法規,進行太陽光電設施對於濕地的環境影響評估與管理做法,以確保於濕地環境設置太陽光電設施時,對濕地的功能與價值。亦邀請陳泰安主任梳理臺灣的能源轉型政策,並帶出漁電共生的發展歷程,探討濕地環境、文化與社會價值是否會因漁電共生而減損或喪失?後續發展出的「環境社會檢核」是否能發揮功用?綠能和環境生態價值之間所形成的某種形式的綠/綠衝突(green on green conflicts)如何平衡?

雲林麥仔簝文化協會吳明宜理事長,同時也是現任雲林縣麥寮鄉鄉民代表,則與陳泰安教授試著從在地的角度,訴說在離島工業區開發與工業生產思維之下,有臺灣母親河之美稱的濁水溪下游,及河口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從政治、經濟、社會及人文環境等,如今已改變成另一種面貌!在地生態保育社群在濁水溪口濕地所紀錄到的珍稀特有生物,牽起了公、私部門的合作,產官學民提出了以濁水溪南岸濕地為主題的地方創生規劃,期待未來打造臺灣母親河的另一個新樣貌:河口濕地生態園區!

依據國際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1971)對濕地的廣泛定義,珊瑚礁是重要生態系,也是世界重要的海岸型濕地。然而在全球氣候變遷及海洋環境惡化的情況下,珊瑚礁生態及棲地面臨嚴峻的威脅。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廖運志教授分享珍貴的國內外實務復育經驗,如國內基隆外木山漁港、澎湖鎖港、海洋科技博物館周邊潮境保育區等;國外如美國加勒比海與佛羅里達、日本沖繩、香港海下灣等地的珊瑚移植復育。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劇變,旱澇交雜,環境變臉的速度快到讓身為環境工作者的濕盟理事張簡隆欽(森合環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產生強烈危機感。然而從香港濕地公園、新加坡雙溪布洛自然公園、中國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以及濕盟倡議的高雄市濕地生態廊道等範例,各界須透過生態景觀的專業導入及對環境深層的應變能力,並以跨界思考及整合的策略來面對未來的城市環境治理。

 

全文請見:台灣濕地雜誌第105期

補充閱讀:台灣濕地雜誌第103期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