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翁榮炫逝世週年】系列報導二本報2015年7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編按:官田水雉復育的背後故事,是翁榮炫先生與相關專家認真殷勤調查所換來的,雖
然他因肺腺癌而不幸辭世,但日後卻讓許多人為官田水雉保育的推動而持續努力著。
水雉的復育只要有適當棲地配合友善的農法,就有可能增加族群數量。而此時更是水雉
繁殖高峰,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邀請民眾共同瞭解水雉族群現況,一起數數水雉數
量,為水雉的復育貢獻一份心力!
一生掛念水雉保育的翁榮炫,是水雉教育園區環境教育專員李文珍的先生;生前曾帶著
家人遍走嘉義、台南關廟、高雄一帶,穿梭在墳墓、雜草叢中尋找水雉蹤影;去
(2014)年春節期間,原本要帶著全家開車到關渡、新竹、桃園,一直到花蓮輔導水雉
棲地,順便調查水雉,卻因李文珍擔心耽誤工作而未能成行,沒想到竟成遺憾。水雉帶
幼。(圖片來源: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盤點水雉 每隻都寶貝
李文珍說,以往翁榮炫會協助北、高與花蓮水雉棲地復育,並到全台各地演講分享經
驗,希望複製水雉園區的保育經驗,想方設法擴大水雉生存範圍。
為了繼承翁榮炫遺志,李文珍發起「台南以外,水雉調查」──全台水雉大調查,即日起
至8月15日,邀請各地民眾清點水雉「成鳥」數,盤點水雉族群現況;未來也將逐年同
期進行,累積族群動態資訊,徹底掌握水雉族群變動狀況。
根據台南鳥會資料,水雉在夏天繁殖期,全台族群數量近900隻,其中台南地區就佔700
多隻。
「台南以外,水雉調查」原理與鳥類調查的基本概念相似,李文珍表示,7月正是水雉繁
殖高峰,水雉在繁殖期具有很強的領域性,忠誠地固守其領域,因此民眾很容易就能認
出並清點成鳥數量,並利用網路、電子信箱或紙本傳真,將資料寄給水雉園區就能為水
雉保育盡心力!
7月26日起至8月1日,園區將結合志工與成大野鳥社在一周內清查台南地區水雉繁殖鳥
數量;台南以外地區則設定到8月15日,鼓勵全民參與調查。繁殖率不低 棲地少、農
藥水雉難成家
至於什麼植物最適合水雉繁殖?官田成為台灣水雉重鎮,關鍵就在菱角田,已故的水雉
園區主任翁榮炫即認為,官田因最常見的作物就是菱角,而菱角植株的高度也適合水雉
繁殖孵蛋。除此之外,中華鳥會代理秘書長陳德治則認為芡實的葉片構造也很適合。
芡實的葉面上凹凸以及尖刺,增加摩擦力,蛋不易滾落,在此築巢,巢材相對少。過去
彰化伸港種植芡實,四神湯中有一味即為芡實,也聚集了30~40隻水雉族群,夏季到此
繁殖,但是種植面積並不大。
此外,水雉園區則提供幾種水雉可能用來繁殖的棲地,如大萍、布袋蓮、空心菜,以及
浮葉性水生植物或草澤,民眾可於這些地區仔細找,盡可能避免產生干擾的情況下,進
行定點觀察至少10~30分鐘。李文珍說,水雉雖對人類出現敏感度差異性很大,但絕大
多數水雉成鳥於30分鐘內會返回繁殖棲地。在浮葉植物、草澤,仔細觀察,或許就能找
到水雉!(圖片來源: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提到水雉保育,中華鳥會代理秘書長陳德治認為,水雉的繁殖成功率並不低,在鳥類當
中屬於中上水準,只要有適當的棲地,就有可能增加族群數量;然而,目前的困境也是
棲地的維護以及農法的選擇。
官田菱角田隨著農業人才凋零,面臨廢耕、轉作,甚至變賣的困境,菱角田的減少,意
味著水雉可供生存的棲地也降低;菱角田的消失不利於水雉。另外,農法的改變,摻毒
毒死野生動物,是造成包括水雉在內的鳥類大量死亡的因素。和農民手攜手 守護水田
目前水雉生態教育園區15公頃棲地,已接近飽和,擴大園區範圍和推動外圍菱角田友善
耕種,後者更是長遠必須面對、推動的議題,園區不可能無止境擴大,因此學著與農田
共存,才是解決之道。
度冬棲地比較不是問題,因為水雉會分散到各個水田區,但繁殖棲地則需浮葉植物加以
經營。也就是說,繁殖棲地的復育是保育關鍵。
水雉在農業社會是普遍存在的物種,表示曾有許多適合的棲地,恢復棲地、復育,應該
不難。陳德治表示,若能以官田為基地,逐漸往外擴展,如高雄洲仔濕地、嘉義水上菱
角田,只要能建立繁殖棲地,就有機會復育。
水雉科的研究國際間非常少見,陳德治的研究論文即以水雉一妻多夫繁殖婚配為主題,
了解生態上的意義。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多謎題待解,水雉園區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場
域,因此除了環境教育與保育行動外,或能吸引研究團隊進駐,增加水雉研究,在保育
行動上也能提供更多助力。
參與「台南以外,水雉調查」調查的民眾,可透過網路填寫紀錄表,或填寫紙本回傳水
雉生態教育園區(台南市官田區隆田郵局第24號信箱),或e-mail至水雉園區信箱
[email protected]/**/。
此外,更可透過e-bird平台(須要先註冊),輸入賞鳥記錄,並請於紀錄清單備註欄欄註
明「全台水雉調查」。【紀念翁榮炫逝世週年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