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 04:10
中時電子報 王瑄琪/嘉縣報導
鳥友首度在鰲鼓濕地拍到來自黑龍江的琵嘴鴨,綠底白字鼻環為繫放標誌。(許自來提供)
攝影好手陳建樺今年也在鰲鼓濕地拍到稀有冬候鳥「黑頸白鹮」,表示鳥況一年比一年好。(陳建樺提供)
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濕地近年在鳥友和林務局共同守護下,成為全台最大的亞洲候鳥遷徙中繼
點。時序入冬,冬候鳥和過境鳥成群飛舞,美不勝收,鳥友許自來首度以鏡頭捕捉來自黑龍江
的琵嘴鴨,陳建樺也分享罕見的黑頭白鹮,並表示鳥況越來越好!
愛鳥攝影師許自來日前在濕地森林園區南堤拍到「琵嘴鴨」,這隻配戴綠底白字「鼻環」的琵
嘴鴨,經中華鳥會比對後,證實為大陸黑龍江省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10月7日繫放
的琵嘴鴨,這也是繼去年12月台南市官田區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現蹤後台灣第2例。
嘉義林管處表示,「繫放」又稱「環志」,將鳥類捕捉後加上足旗、鼻環等人工標記再野放,
用以搜集研究鳥類遷徙路線、族群等資料。此次記錄除提供研究人員掌握雁鴨遷徙路線外,足
見嘉縣濕地生態在大家努力保護下,越來越適合候鳥棲居,已成為亞洲候鳥遷徙的重要中繼
點。
除有鳥友以鏡頭捕獲繫放的琵嘴鴨,攝影好手陳建樺也將外貌形似「埃及聖鹮」的二級保育鳥
「黑頭白鹮」照片PO上臉書興奮地說,「從事鳥類觀察10多年第一次看到!」該照片也引發
全台鳥友熱議,相互交流在台灣各地觀察到的「首宗」經驗。對鳥友來說,今年可說喜事連
連。
陳建樺表示,鰲鼓濕地地理和生態條件極佳,鳥況越來越好;但鳥友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台灣有如此廣袤的鳥樂園,卻不免擔憂過度的觀光人潮和人工設施破壞棲地,他建議遊
客們到濕地前,可先前往生態展示館做好觀察功課,避免干擾與走馬看花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