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記者賴筱桐/新北報導〕荒野保護協會民國九十四年在新北市五股濕地觀察到被國際
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的「四斑細蟌」,過去僅在日本、香港與台灣發現蹤
跡,數量稀少,推估每年約數百隻在五股濕地出沒,由於該物種生長週期為一年,不易記錄,協
會呼籲學術單位及公部門應實施研究調查,並維持棲地穩定性。
農業局昨天在五股濕地生態教育園區舉辦自然生態保育講座,邀請專家導覽,介紹台灣濕地復育
歷程,宣導生態教育理念,未來每個月都會舉行系列講座。
農業局林務科科長黃嘉文指出,五股濕地早期是農田,為治理水患及闢建二重疏洪道,居民大規
模遷村,土地荒化後,河水溢流成為濕地,前台北縣政府劃定面積一百八十七公頃的五股濕地生
態保育園區,九十三年起由荒野保護協會認養。
最早發現者 是個小學生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陳德鴻表示,五股濕地近淡水河口,為半海水、半淡水的生態系統,孕育招潮
蟹、魚類、鳥類與水生生物等豐富生態,棲地和物種具多樣性;九十四年時,一名小學生偶然發
現從未見過的四斑細蟌,從此開啟研究調查。
陳德鴻說,「四斑細蟌」過去在日本池城縣、香港米埔濕地、台灣五股濕地及社子島發現蹤跡,
歸納出四斑細蟌的生長環境,包括半鹹水的河口、有蘆葦叢的地方以及退潮時六至二十公分的淺
水域。
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李騏廷表示,協會於五股濕地劃定四個樣區調查四斑細璁,最多一次曾在其
中一個棲地觀察到一百二十隻,但隔兩週只剩下十多隻,他解釋,目前樣本數太少,且沒有長時
間觀察,缺乏相關學術研究,以致四斑細蟌數量不易記錄及推估。
生態「濕」樂園 協會籲保護
陳德鴻認為,現階段雖無法了解影響四斑細蟌生長的關鍵點,但市府唯一能做的,就是維持棲地
穩定性,避免從事過多硬體建設,達到生態保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