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預計在院址旁的滯洪池及填土高地上,開挖13萬立方公尺土方,設計約4公頃的人
工濕地保育區,重現一個世紀前的「三重埔埤」風貌。
中研院專門委員吳政上表示,擁有80年歷史的中研院,早期舊地是一望無際的農田;根據文獻
記載,在清代時期便有漢人前來開墾,產茶、番薯、稻米,為農業發展興建灌溉溝渠,舊名
「三重埔埤」。
民國39年(西元1950年),政府徵收三重埔埤附近廣大土地,設立國防部軍備局二○二兵工廠
後,因軍方填土加上風災泥沙淤積,埤圳樣貌大變。現除0.7公頃的滯洪池外,就只剩下兵工
廠外一小池埤塘還能一窺殘貌。
中研院民國96年推動興建「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和鄰居二○二兵工廠合作,並將舊有三重埔
埤的早期範圍納入,預計從新整治,規劃成約4公頃大的人工濕地 復育區。該地處三重埔山、
虎頭山等內凹谷地,鳥類如大冠鷲、大白鷺等,山中還有保育類穿山甲、白鼻心,生物多樣性
豐富。
吳政上表示,光人工濕地直接工程費便需新台幣1億5,200萬元,粗估開挖土方約13萬立方公尺。希望完工後,除具造景、濕地生態復育等功能外,也能重現早期漢人墾殖時代埤圳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