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鄒敏惠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4年2月10日 上午5:00
本報2014年2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林毓玲編譯,王孟琦審校。中國國家林業局(SFA)1月表
示,自2003年至今,約有34萬平方公里的中國濕地消失,面積相當於荷蘭,萎縮程度近全國
的9%;政府若不介入,損失將持續擴大。
據2012年研究文獻指出,這60年來中國少了近9%的濕地、失去23%的淡水沼澤。 基礎建設耗
損濕地,未來需求只增不減。路透社報導,中國官員表示,農業所需、大型基礎設施和氣候變
遷導致濕地減少。國家林業局副主任張永利更表示,因基礎設施導致的濕 地減損量,10年內
就增加10倍。濕地減少不僅危害活躍在瀕危棲息地的植動物,更迫使中國人在農業、能源與發
展上拉扯。中國近半人口住在北方,因 此北方用水最吃緊。但水源分配量只有14%。非營利
組織中國水危機(China Water Risk)指出,農業及工業即佔了全國85%的用水。。約70%的
國家用電依賴大量用水的燃煤發電,未來能源對用水的需求只增不減。
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 Institute, WRI)報導,中國將興建363座燃煤發電廠,並依
賴水降溫。雖然新煤電廠需要的水比舊廠少,但比起天然氣發電、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廠仍需更
多的水,約有一 半的發電廠計畫設置在高度或極度缺水地區。 濕地保護難落實 缺乏有效政
策>另外一個待解問題是:落實保護濕地。據路透社報導,2005年至2010年,雖已投入90億人
民幣(約合15億美元),但實際上只有 38%資金用在保育上。2011年初到2015年,這一數字
已升至129億人民幣。
布魯金斯學會提到,中國擁有世界第5大淡水量,因此不是沒有 水。只是水要分給超過10億
人,但大部分的水卻降在人煙稀少的西南區域,而非繁華的北部,布魯金斯學會表示,中國政
府為了滿足人們不斷增加的用水需求,儘管受到各種技術和人道主義的挑戰,仍計劃南水北
調。2010年,中國政府畫了3條紅線以建立對用水「明確和具約束力的限制」,並提高特定區
域 60%的農業效益。但林業局張永利表示,中國對濕地問題仍缺乏強而有力的國家政策。
「目前的法規和規章有些有關保護濕地,但大多破碎又無條理,距 離目標還差得遠。」 張永
利說:「對調查、監督土地的使用的條款、懲處違法者和遵守國際公約,並擁有良好表現等,
中國仍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們極需一套有效力的法規特別保護濕 地。」
※ 本文轉載自台灣濕地網
【參考資料】
IEEE Spectrum(2014年1月14日),China’s Water Scarcity Aggravated by Shrinking Wet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