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 2013年12月30日 上午6:10
〔自由時報記者陳燦坤、洪素卿/綜合報導〕外來鳥種埃及聖䴉,短短十年數量暴增超過十
倍,足跡遍佈整個台灣西海岸,排擠到本土鷸科杓鷸屬的候鳥棲地與食物。生態保育團體警告
說,埃及聖䴉不易誘捕,對濕地生態的威脅將逐漸明顯,相關單位宜儘早未雨綢繆。
埃及聖䴉體型與鷺鷥科鳥類相仿,嘴喙黑色、喙長且下彎為主要特徵。十年前首度出現在口湖
鄉梧北村時,不過廿餘隻,如今雲林海邊卻是處處可見。台灣生態學會雲林工作站主任陳清圳
近日到中南部沿海調查野鳥分佈數量,從雲林至高雄均發現埃及聖䴉。
雲林野鳥學會常務理事吳崇漢指出,埃及聖䴉原棲地在非洲,是古埃及聖鳥,台灣族群應是九
二一地震時由動物園逃出,在野外適應情況良好。
已排擠到濕地杓鷸棲地
他 表示,鳥友這幾年觀察發現,埃及聖䴉棲身領域在桃、竹、苗、中、彰等縣巿都出現過,
數量暴增十倍以上,原因是這群外來鳥在台灣唯一天敵是野狗,加上繁殖力 強,數量因此持
續膨脹,已排擠到濕地杓鷸屬候鳥的棲地與食物,特別是覓食螃蟹的大杓鷸食物與埃及聖䴉重
疊,影響最直接。
威脅各地復育的魚蝦
吳崇漢憂心,埃及聖䴉是雜肉食性,昆蟲、魚蝦、蚯蚓無所不吃,族群增加意味吃掉的特定生
物更多。近來台灣各地辛苦復育瀕臨絕種的魚、蝦,好不容易略有成果,到頭來恐都進了這群
外來鳥肚子裡。
陳清圳指出,埃及聖䴉族群成長已達到無法控制地步,但埃及聖䴉活動區域未侷限地面且警覺
性高,藉籠、網誘捕不易。
農委會特生中心副主任李訓煌說,外來鳥種對於本土鳥類或是原本的候鳥究竟造成哪些影響,
需要進一步研究觀察。也呼籲民眾或是私人鳥園等,切莫讓自己畜養的鳥類逃逸,當然也不要
任意棄養。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及特生中心,即日起到明年一月十二日共同主辦「數鳥嘉年華」活動,參與
活動的鳥友將同步回報所見鳥種,從觀察鳥類族群數量中,了解台灣環境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