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3年11月17日 上午3:04
西南沿海的雲林口湖有個跟港星成龍同名的聚落—成龍村,村內上百公頃的溼地中,還可見歪
斜路燈、土地公廟、墳墓泡在水裡。卅多年前,成龍其實是遍布稻田的 農村,但長年的嚴重
地層下陷,在韋恩、賀伯颱風侵襲後,倒灌的海水從此退不了,成龍村也從農村成了以養殖業
為主的「漁村」。
四年前,觀樹教育基金會進駐當地從事環境教育,開辦「成龍溼地三代班」打出名號。觀樹與
三代班今年在當地承租魚塭,嘗試不抽地下水的純海水生態養殖法,並且推廣給村內其他養殖
戶,期望能打造友善地層下陷環境的生產模式。
最近首批以純海水養出的白蝦收成了,雖然收成不算理想,但因為養出的白蝦個頭都很大,引
起村民注意,成功踏出了第一步。
和台灣大多數養殖戶一樣,成龍村當地是以「半鹹淡」養殖法飼養白蝦,村民常會抽取地下水
混入魚塭,降低水質鹽分。這種「逆境刺激」法,會促使蝦子蛻殼,提高蝦子的成長速率,提
早收成,但不免會使地層下陷更為惡化。
為鼓勵村民轉型純海水養殖,觀樹兩年前開始帶著村民四處觀摩。見時機成熟,去年更承租魚
塭,並且邀請養蝦博士、宜蘭大學講師李意娟傳授純海水生態養殖方式。
李意娟為成龍量身訂做,設計出「三池合一」魚塭,海水引進第一池先「養水」,再到第二池
養白蝦,第三池則混養白蝦、文蛤等七種魚蝦,讓水源和自然營養鹽循環。
但嘗試純海水生態養殖,初期的減收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今年四月,七萬尾蝦苗放養七個
月後,收成不到一萬尾。結果看似不理想,卻引發村民注意。在 養殖過程中,村民頻頻關切
「何時可收成?」並說若試驗成功,也要跟進,也有人說「只有這些?」但也有人驚訝小小池
子能養出又胖又大的白蝦。
李意娟表示,純海水養殖所需的生長期較長,但蝦子肉質結實、品質較好,「三池合一」雖單
位面積產量小,卻更具經濟效益。觀樹專案主任王昭湄說,希望要以田野實驗的科學數據,證
明在成龍,純海水也能成功養出白蝦。
觀樹執行長洪粹然表示,養殖魚塭或許不完全是地層下陷主因,有更大一部分是工業、畜牧用
水,但希望實驗魚塭能帶頭示範;未來會繼續嘗試純海水養殖,希望能成為引導西海岸地層下
陷區域魚塭轉型的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