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記者葛祐豪/高雄報導〕永安與中都濕地的外來種動植物日趨嚴重,尤其永安濕地
外來種植物已達五十七種,外來種的多線南蜥也壓迫本土的長尾南蜥生存,濕地保護聯盟呼籲
市府重視。
養工處指出,永安等濕地的外來種植物增加速度快,今天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將在永安濕地舉
辦生態講座,帶領民眾移除外來入侵種;中都濕地同時在今天下午三點至五點,舉辦外來種移
除活動。
市長陳菊積極打造濕地生態廊道,高雄市目前由北到南的濕地已達二十一處、面積廣達九百六
十八公頃,透過市府與NGO團體的共同努力,展現初步生態成果。
不過,濕地的外來種動植物迅速增加,也讓濕地保護聯盟等關心生態的團體擔憂。根據中山大
學生物科學系連續兩年進行永安濕地的植物相調查,發現多年生木本植物種類較不易變動,都
是鹽地的優勢種,如海馬齒、印度牛膝、木麻黃等。
但調查新增的植物達七十四種,多為草本植物與外來種植物,尤其是光電廠四周發現許多常見
於荒廢地的植物種類;工務局養工處則指出,其中約五十七種是外來種植物。
至於永安濕地的爬蟲類,外來種的多線南蜥已成為優勢物種,分布區域遍布整個濕地,本土的
長尾南蜥數量愈來愈少,研判是受到多線南蜥的排擠效應。
以紅樹林復育為重心的中都濕地,完工開放才兩年半,濕地內也出現強勢的外來入侵種植物,
包括銀膠菊、巴拉草等,影響本地植物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