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記者陳穎柔/綜合外電報導 2013-08-26
根據世界銀行新研究,由於海平面持續上升致使陸地面積不斷縮小,全球主要濱海城市水災災
損金額恐在2050年突破每年1兆美元。 負責撰寫這份研究報告的世銀資深經濟學家哈勒加特
(Stephane Hallegatte)表示,這項驚人數據不只是預測,更是凸顯我們一定要因應及加強防
範。
研究人員分析136個濱海城市現今水災預測及其防汛硬體投資,結果發現,若海平面一如預測
於2050年較今升高20公分,則在很多情況下,這些城市是有危險的。 最脆弱的濱海城市有許
多位在美國,比如邁阿密、紐奧良、紐約。136個濱海城市所遇水災災損總和,有31%由美國
包辦,在已開發國家當中居冠。
哈勒加特解釋說,這很可能是因為美國不只在海岸防汛的基礎建設方面經費短缺,運輸交通基
礎建設也是同樣情況,這或反映美國的基礎建設計畫,係由不同政府層級(地方、州、聯邦政
府)分別負責計畫的不同區塊之特性,不論理由為何,世銀研究結果顯示,有些地方減災舉措
較具成本效率。
哈勒加特也指出,全球每年投入約500億美元防汛,比如加高海堤,如此可防止許多損失產
生,這其實很划算,但如果眼光放在錢從哪裡來,事情就會變得窒礙難行。但報告亦顯示,即
使防汛措施就位,每年水災災損到了2025年還是高達600億至630億美元。
哈勒加特提醒,不適當的防汛措施其實比完全不防汛還糟,比如說海堤築得太矮,有海堤擋著
的虛幻安全感會讓人密集蓋房子,若遇大水來襲,則損失要比未築海堤來得更為嚴重。 哈勒
加特建議,今後因應策略須整合具體防汛(如築堤)與生態體系防汛,比如海堤前方保留溼地
或紅樹林,後兩者可抵消掉來襲的暴風雨一些破壞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