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豐農會出招 濕地拚錢途 推廣經濟水生作物
〔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光復報導〕光復鄉馬太鞍濕地近年面臨溼地「陸化」,加上外地投資
客到濕地買地蓋房子,造成開發和破壞!光豐地區農會結合花蓮區農改場蘭陽分場,推行栽種
「經濟水生作物」,採有機種植,盼讓農民因為有經濟收入,增加維護濕地環境的意願。
好山好水的花蓮,這兩年農地炒作得厲害,馬太鞍濕地因絕大多數都是私有地,已有地主脫手
土地給外來客,為了在濕地蓋房子,得從外地運來客土把地基整個墊高,濕地也就「不見」
了!
經濟利誘留住景觀特色
而原本排水不良、少人居住的濕地,也因有民宅、餐飲業者等建物,居民開始抗議颱風大雨會
淹水,於是公部門施作排水設備,結果排水愈來愈好,濕地也就面臨逐漸乾涸、留不住水而
「陸化」,失去濕地的特色。
光豐地區農會總幹事林清水說,台灣早期的水生經濟作物,最為人熟知者有荷花、蓮花、芋
頭、茭白筍、空心菜,最近尋求花蓮區農改場蘭陽分場技術合作,引進水生經濟作物,在地底
下冒出的純淨湧泉滋養下,推廣健康、有機農作的觀念,產品還可透過有機商店的通路作推
廣。
水生作物做在地特色餐
此外,餐飲業者朱進郎、蔡義昌,把水生作物設計成在地特色餐點,在光復鄉 馬太鞍荷花季
推出「荷風野宴」、「荷夏情」。朱進郎說,比如俗稱「黃花美人」的黃花藺,葉片、花梗均
可食;又如紫花空心菜、三白草、魚腥草,也都是具有養 生概念的水生植物,希望把濕地的
生態、農業及人文結合,讓農民有收入,也能維持濕地的景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