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策畫:張瑞昌、謝錦芳,執筆:謝錦芳)】
有「金門母親河」之稱的浯江溪,是許多候鳥避寒之地,也是保育類動物如水獺、以及俗稱
「鴛鴦魚」的鱟繁殖棲息地,最近因為金門縣政府推動道路工程遭 遇生態浩劫,引發民眾、
保育團體抗議,導演戴立忍亦在臉書上PO文聲援。來自金門的攝影師蔡顯國卅多年來以鏡頭
記錄家鄉,他希望大家一起來守護浯江溪,為 「活化石」鱟等保育動物留一條生路。
金門舊稱浯洲,即是以浯江為名,地理位置上,金門位於廈門島東方,從馬山到角嶼只有一千
六百公尺。蔡顯國笑說,天氣好的時候,清晨對岸雞鳴狗叫,這邊都聽得見;入夜廈門海邊商
家唱著卡拉OK,小金門岸上人家邊喝茶,還可以邊聽著歌兒。
鱟繁殖棲地 自然生態珍貴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居最前線的金門經歷古寧頭、八二三等戰役,擁有全世界密度
最高的碉堡。一九九二年十一月解除長達卅六年的戰地政務,二○○一年一月開放小三通,帶
動了金門的戰地觀光熱潮。
除了戰地人文景觀外,浯江溪口是稀有珍鳥與保育類生物棲息地,在本報與環宇電台合作「新
故鄉動員令」節目中,蔡顯國特別呼籲所有熱愛金門的人,努力保存金門得天獨厚的戰地與自
然景觀,這些珍貴資產被破壞之後,再也回不來了。
戰火中成長 撿炮彈做菜刀
一九六○年次的蔡顯國,自復興商工美工科畢業後,選擇回到金門老家從事廣告設計,工作之
餘,攝影成為他生活的重心。他回憶,小時候,很多個晚上在防空洞裡度過,經常晚餐吃到一
半,對岸炮彈就打過來,也常在半夜被炮彈驚醒。
蔡顯國說,「有一次鄰居的祖厝被中共炮彈打中,我從防空洞爬出來,見大嬸嚇得嚎啕大哭,
站也站不起來。有鄉親晚間正在辦喜宴,炮彈飛了過來,結果喜事變成喪事。」
冷戰的時代,中共自一九五八年起,對金門持續了廿年的「單打雙不打」,那段炮火下的日
子,單號開炮,雙號休息,成為戰地生活的節奏。蔡顯國指出, 「小時候撿到炮彈碎片,可
以換冰棒或麥芽糖吃;打鐵師傅則以炮彈碎片做成鋼刀,一顆炮彈的碎片可以做成五十把切菜
刀,因此金門菜刀很有名。」
蓋聯外道路 恐威脅保護區
蔡顯國童年另一項最深刻的記憶是,浯江溪畔的落日,好美。他說,那時浯江溪口停泊許多木
船,潮間帶有好多貝類、招潮蟹,還可以看見成雙成對的鱟,依 漁民的經驗,只要先抓到公
鱟,母鱟就不會跑遠。鱟是一種生活在四億年前、比恐龍還早的生物,美國、日本、中國都已
把鱟列為保育類,可惜台灣還沒動作。
金門縣政府計畫興建水頭商港聯外道路,這條四線道行經金門最大的溼地?浯江溪口,這兒曾
發現遺鷗、黑嘴鷗、黃嘴天鵝等瀕危鳥類,也是重要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環保團體緊急發起
「搶救母親河.還我浯江溪」活動,導演戴立忍三月底更在臉書上質問「金門人,你為什麼不
生氣?」
工程能轉彎 生態一去不回
蔡顯國說,縣政府開闢新路的理由是觀光,而環保團體重視生態保育,兩者應可取得平衡點,
由於鱟、水獺、候鳥們千百年前,甚至數億年前就在此地繁衍,道路工程可以轉彎,如此就不
會破壞自然生態。
浯江溪是金門最重要的水脈,也是兩岸貿易的歷史港口,浯江的夕陽更是金門重要歷史景點。
蔡顯國指出,十多年前,縣政府在浯江溪上興建停車場,把美麗 的溪面用水泥覆蓋起來,這
是破壞自然美景最蠢的作法。要解決停車問題,在市區建立體停車場更方便,過去政府的想法
太短視,這次千萬別再重蹈覆轍。
長年炮火襲擊下的金門,最大的資產就在於獨特的歷史文化古蹟與自然資產,這些資產若無法
好好保存下來,也將失去觀光的吸引力。眼前最迫切的是,大家一起守護浯江溪,為孫子留一
塊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