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Liao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1月30日 上午10:12
在台灣平原草地常見的鳥類,如棕背伯勞、中杜鵑等,有8種鳥類,處於持續減少的狀態,而
森林鳥種,如繡眼畫眉、大冠鷲 則有族群成長的趨勢。由特生中心主辦的繁殖鳥大調查,持
續4年的監測調查,讓台灣不同區域常見鳥類族群消長一目了然;而這項調普查歸功於一群不
計報酬甚至 無償的公民科學家鼎力相助,讓台灣社會得以檢視環境警訊進一步發展相關戰
略。
這幾年來積極推動全民科學的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為了幫助民眾了解全民科學的重
要性,今年(2013年)特別以「有你真好──你我都是公民 科學家」為特展主題,並將於2月2
日開幕,分享近年來推動全民科學的成果,當日也將首播生態影片「生物多樣性與公民科
學」,邀請全民參與環境監測,一起守 護台灣生物多樣性。
組織改造之後,原來在行政院農委會下的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將進入環境資源部,成為「生
物多樣性研究所」,正式與聯合國努力推動的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串聯,並以緩和生物多樣性
流失為首要目標。在此之前,生物基礎調查、環境監測等基礎工程須優先架構,光靠一個政府
機關來進行恐怕曠日廢時。
即使如瑞士等先進國家,每年編列上億元台幣進行環境監測,仍鼓勵民眾參與,對於監測預算
只有數百萬的特生中心,鼓勵民眾投入全民科學,除了提升科普能力,更需藉由公民力量的投
入彌補資源不足。
昨(29日)特生中心在台北召開記者會,宣告年度特展主題,並公布近年來幾項運用公民力量
所進行的物種監測成果。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表示,公民科 學揉合了研究員的專業與民眾
的熱情,是面對全球環境變遷與生物多樣性急速衰退的重要概念。以繁殖鳥類調查為例,即結
合全台22個地方鳥會、3個學生社 團,250位志工之力進行,而且必須長期推動,是耐力的考
驗。
美、澳、南非等國也都運用公民科學監測全國,甚至全球的生物多樣性變化趨勢;前年311之
後,日本公民力量也使得輻射能殘留能即時回報,不勞政府費心。
全民科學最實際的運用就像警廣交通台,透過用路人個別回報路況由交通大隊彙整之後,再回
報給其他用路人,形成回饋機制,林瑞興說,相同的道理應用在生物多樣性監測,則是對整體
環境現況的回應。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與各地會員長期與特生中心合作、建立夥伴,支持各項鳥類普查,理事長程
建中致詞時表示,保育工作人人有責,不能單靠公務人員。公民 科學著重全民參與,在參與
的過程學習、接受不同的挑戰,例如水鳥、海鳥的觀察方式就和林鳥、陸鳥,必須能立即轉
換。全世界兩大鳥會美國奧杜邦協會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英國鳥會(RSPB)也集
合起來,運用全民科學的方法成立「World Birds」,網羅全球鳥況。
林瑞興也舉國外為例,美國人原本習於聖誕節拿起獵槍狩獵,近年來透過奧杜邦協會的努力,
以數鳥漸漸替代狩獵,並且提供了重要的資訊,推估每年約6萬 個公民科學家參與數鳥,累積
6300萬筆鳥類記錄。除了鳥類調查,各國也針對自然資源特色進行各項不同的長期監測,例如
澳洲生命地圖、動物族群統計、洛磯 山脈貓科動物監測等。
台灣全民科學的濫觴始於東華大學教授楊懿如的「兩棲類物種監測」,緊接著是特生中心的繁
殖鳥大調查(BBS Taiwan)、鳥類生產力及存活力監測(MAPS Taiwan)、外來鳥種監測網
(AIS Stop)、野生動物路死調查、台灣飛蛾之夜:慕光之城、土豆鳥大集合:小辮鴴普查等
多項公民科學計畫,今年也將新加台灣蜘蛛、度冬水鳥監測計畫以及過境 陸鳥繫放,這些資
訊都將彙整至「生物多樣性網路(TBN)」作為全民共同分享、回報、生產生物多樣性資訊的
平台。
在野生物監測上,雖然已有多個植物愛好者成立的社團協會,但缺乏系統監測。特生中心主任
祕書楊嘉棟表示,將考慮舉辦以預測、回報各地特定植物開花、 結果的時間這種「物候調
查」活動,吸引民眾興趣,逐漸架構出台灣植物與氣候的關係以及分布資料,而台灣樟樹及山
櫻花可能為首選。
特生中心全民科學特展將從2月2日展至11月30日,民眾可至特生中心親臨參觀,或洽 特有生
物研究保育中心,049-2761331轉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