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記者葛祐豪/高雄報導〕啟用一年半的中都濕地復育有成,紅樹林已長到一公尺高
,鳥會觀察到的鳥類從原來三十種增加到五十種。
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指出,中都濕地剛完工時,觀察到的鳥類約有三十種,一年半以
來又增加二十種,包括蒼鷺、青足鷸、池鷺等冬季候鳥,及保育類八哥的足跡都可發現。
濕地內還可看到小白鷺、紅冠水雞、喜鵲、樹鵲、翠鳥等多種鳥類,堪稱高雄市區賞鳥新樂
園。
昨天是世界濕地日,市府在中都濕地舉辦「濕地趴趴走—樂活高雄,宜居城市」活動,副市長
劉世芳授旗給剛成軍的濕地志工隊,四十名隊員來自退休人士、附近居民、NGO團體等,他
們將犧牲假日,為民眾解說導覽濕地生態。
劉世芳指出,高雄市已有十九處濕地,從最北邊的楠梓仙溪濕地,到最南端的林園海洋濕地,
已串連成完整的濕地生態廊道,總面積超過九百公頃。
總面積一.六公頃的中都濕地,肩負復育高雄市紅樹林生態的目標,兩公里長的環狀大河道兩
側,紅樹林目前已長到一公尺高,品種以水筆仔長最快,海茄苳的速度較慢,工務局預估三到
五年後將非常茂盛。
中都濕地保留原來的木業輸送河道,引進愛河水質,藉由淡、鹽水混合的地理條件,打造適合
水鳥、螃蟹棲息的濕地環境,不過濕地內中央生態島目前仍在復育,可能得等三年後才能開放
民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