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 2012-12-21
“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日,落時不見湖邊草。”作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陽湖以
極其豐富的鳥類資源聞名於世,每年都有數以萬計遷徙的候鳥到這裡來越冬。
為保護豐富的鳥類資源,1983年6月,江西省政府批准建立了江西省鄱陽湖候鳥保護區,1988
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越冬候鳥及濕地資源保護、科研
監測、宣傳教育管理工作,成效顯著。
2009年,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保護區管理局”)在保護區外圍的沿湖7縣增
建了5個保護監測站,還將增建兩個保護監測站,把保護區保護候鳥和濕地的經驗推廣到了全
鄱陽湖區。
在前段時間我國多地發生野生鳥類被大量獵殺的事件之後,作為我國鳥類重要保護地之一的鄱
陽湖,在鳥類保護管理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目前面臨哪些挑戰?傳統的管理模式能否
滿足現今鄱陽湖環境管理的需要?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日前深入鄱陽湖區進行了深入採訪。
鄱陽湖在鳥類保護方面有何成效?
建立了保護區,初步形成了“湖里巡、路上卡、市場搜、餐館查”四位一體的保護方式,基本確
保了遷徙鳥類的安全越冬。鄱陽湖上越冬候鳥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尤其珍稀瀕危種類,是國
內所罕見的。來自江西省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每年到鄱陽湖越冬的候
鳥數量多達60萬~70萬隻。其中越冬白鶴最高數量達4000餘隻,佔全球98%以上。全世界80%
以上的東方白鸛、70%以上的白枕鶴在鄱陽湖內越冬。
此外,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鴻雁種群越冬地,數量達6萬多只;還是我國最大的小天鵝種群越
冬地,最高數量達7萬多只。同時這裡也是大量珍稀候鳥的重要遷徙通道和停歇地,有10餘種
在南北半球間遷徙的鴴鷸類在鄱陽湖補充食物,其數量也達到了全球數量的1%以上。
上世紀70年代,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白鶴數量急劇下降到了嚴重瀕危的程度。 1981年1
月,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瀕危動物調查組科研人員在鄱陽湖西北部(現在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的大
湖池區域)發現了91隻白鶴。為此,江西省政府於1983年6月批准建立江西省鄱陽湖候鳥保護
區,1988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職能是保護鄱陽湖以白鶴為代表的珍稀候鳥和濕地
生態環境。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跨新建、永修和星子3縣,總面積為2.24萬公頃,管轄有大湖池、
沙湖、蚌湖、朱市湖、像湖、常湖池等9個湖泊。2003年,保護區管理局在轄區範圍內的永
修、星子、新建3縣建立了4個保護管理站、每站成立了兩個保護點,實行了“局、站、點”的三
級管理模式,變以前無站房的“流動”巡護為有站房的“定點”巡護,發現問題能及時有效處置。
考慮到保護區面積只佔鄱陽湖濕地面積的5%左右,越冬候鳥活動的範圍大,區外還棲息著大
量的越冬候鳥,為了做好全鄱陽湖越冬候鳥的監測工作,2007年4月,江西省政府提出在環鄱
陽湖濕地重要保護區域建立保護監測站。從2009年到目前為止,保護區管理局建成了進賢、餘
幹、鄱陽、都昌、湖口5個保護監測站,在建九江、星子兩個保護監測站,已經基本形成了鄱
陽湖濕地和候鳥保護監測網絡。
2010年,鄱陽湖沿湖4市、15個縣(市、區)與保護區管理局一起成立了“鄱陽湖區越冬候鳥和濕
地聯合保護委員會”,形成了強大的保護合力。為保護鳥類,保護區一直與多部門聯合打擊,
形成了“湖里巡、路上卡、市場搜、餐館查”四位一體的保護方式。在每年的候鳥越冬期,保護
區聯合沿湖各級政府部門和森林公安、工商等有關部門深入到湖區、主要路口、農貿市場、餐
館酒店等地,大力開展地毯式巡護行動,並多次組織力量深入鄱陽湖腹地排查隱患,成效顯
著。據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書記吳和平介紹,僅2011年一年就巡護10萬公里,清除
捕鳥“天網”2000余副,抓捕獵殺、毒殺候鳥分子5人。
近年來,保護區管理局還利用直升飛機參與全湖巡護、監測,形成了“海陸空”立體巡護體系。
保護區管理局下設的吳城、大湖池、沙湖、大汊湖4個保護管理站以及進賢、餘幹、鄱陽、都
昌、湖口5個保護監測站根據越冬候鳥的棲息情況,確定巡護線路和巡護地點,制定了每天的
巡護路線、巡護頻率及範圍。巡護時,巡護人員必須攜帶望遠鏡和數碼照相機,便於及時發現
違法行為和快速取證,同時每組巡護人員必須攜帶全球定位儀(GPS)記錄巡護軌跡。保護區天
天有工作人員在湖區巡邏,給犯罪分子以極大的震懾。與此同時,各站根據轄區內鳥類的棲息
情況和時間,對雁鴨類相對集中的區域採取夜晚集中人員重點巡護和重點監測,確保了越冬鳥
類的安全越冬。
目前還面臨哪些挑戰?
利用和保護矛盾突出、監測體係不完善、經費緊張等,沒能形成統一的保護管理體系,一系列
問題對鳥類保護構成了挑戰。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保護鳥類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
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挑戰一:利用和保護矛盾突出
江西省永修縣吳城鎮漁民趙明福一家是鄱陽湖上典型的水上人家,他家祖輩有五代人都在船上
生活。如今,趙明福夫婦、兒子、兒媳還有3歲的孫子依然生活在船上。但是對於趙明福來
說,這樣的水上生活將在兒子這一代結終。導致水上生活結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湖里的魚越來
越少。
“鄱陽湖魚的種類從有紀錄的133種減少到2010年的74種,漁獲物低齡化、低質化和個體小型化
趨勢明顯。”江西省科學院鄱陽湖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年華告訴記者,
目前一些重要的洄游性魚類,如鳳尾魚、鰣魚已屬罕見甚至瀕臨滅絕,特產銀魚逐年減產。受
保護的鯉魚、鯽魚產卵場所和麵積也日趨縮減。魚類的減少,也造成了人和鳥爭食的狀況。吳
和平說,過度捕撈、非法採砂及圍墾開發嚴重破壞了候鳥的生存環境;同時,鄱陽湖沿湖人口
稠密,保護壓力非常大,人口密集,資源已經難以負荷生存的壓力。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伍旭東介紹說,鄱陽湖漲水的時候河湖相連,水一退,
地勢低的就自然成湖。這些歸集體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湖泊在被高價競拍之後,人們為了追求利
益最大化,就輕而易舉開溝把水放乾,不管大魚還是魚苗皆一掃而光,大魚批發到集市銷售,
小魚冷藏或曬乾碾成粉做成飼料。
在保護區管理局擁有湖權的大湖池和沙湖兩個湖區,為了保護候鳥生存環境,協管員會根據候
鳥覓食的情況控制水位。在放水的時候,魚也會跟著出來,協管員取個頭比較大的魚,小魚就
被重新放回到湖中,供覓食的候鳥食用。而這些協管員收穫的魚所賣的錢也就是他們的工資。
這種可持續的捕獲方式目前僅限於這兩個湖區,在沒有湖權的地方根本無法推行。“在資源利
用中,過渡捕撈、亂捕濫獵、土地利用擴張等掠奪式經營導致漁業資源退化、生物棲息地破碎
化、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湖泊生態環境受到威脅。”戴年華說。珍稀候鳥越冬棲息地不斷受
到威脅,棲息地被破壞,直接影響白鶴等珍稀水鳥在湖區越冬棲息。
挑戰二:執法政出多門
鄱陽湖湖泊、濕地和候鳥的保護與利用涉及林業、農業、水利、環保、交通、建設、國土、衛
生等多個部門和環湖15個縣(市、區),同時涉及多部法律、法規。由於各部門履行的權利和職
責不同,在湖泊和濕地保護與開發利用方面往往存在各行其事的現象,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機
制,存在諸多不協調的地方。
雖然《江西省濕地保護條例》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保護條例》出台後,這種情況有較大
好轉,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鄱陽湖湖區周邊有15個縣(市、區),一些地方為了追求短期經
濟效益,常會不計後果地大力開發濕地,通過犧牲湖區總體利益來保護地方利益。
挑戰三:界限難定,權屬不清
由於受氣候以及長江水位的影響,鄱陽湖每年的水量、水位都各不相同,湖區不時發生不同程
度的旱澇災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水域和濕地範圍、邊界的界定。許多湖泊由多個自然村
或行政村甚至鄉鎮共同管轄,各自管轄的範圍相互交織,權屬不清,有的甚至還存在糾紛。在
濱湖地區,部分鄉鎮、村組在有利益分配時均把湖權攬為己有,當發生問題時,或需要開展保
護工作時均把湖權置之身外。吳和平介紹說,正是邊界的難確定性導致推諉扯皮,影響了保護
工作的開展,制約了湖泊的有效、統一管理。
挑戰四:保護監測體系亟待完善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宣傳科科長文思標介紹說,每年候鳥一來,保護區近85%的職
工安排到一線保護站進行巡湖工作。鄱陽湖大大小小的湖汊都是鄱陽湖水退去之後留下的。這
裡幾乎沒有路,情況好一點的地方可以騎摩托車或坐拖拉機,但是更多的地方需要巡湖人員穿
著下水褲,在齊膝深的水里走幾個小時候才能達到內湖。那裡是不法分子舖設“天網”最多的地
方。尤其是那些有雨雪霧的惡劣天氣,視線比較模糊,也是不法分子活動較多的時段。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只有9個湖泊的水禽和植物種類及分佈等方面的資料,對越冬種
群的棲息地需求,棲息地環境質量如植被、水文、氣象、沉積、污染以及人為活動等狀況則沒
有定期進行全面調查和研究,缺乏這些方面的動態資料。
江西都昌候鳥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躍向記者介紹說,目前,保護區僅開展野生動植物
本底一般性調查,缺乏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綜合性調查和動態變化監測,缺乏高水平的監測
體系和數據管理系統。
挑戰五:工作經費緊張,隊伍裝備落後
鄱陽湖各級自然保護區基本是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除了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南磯山國家
級自然保護區外,湖區其他保護區經費投入很少,管理機構不健全,管護能力落後,缺乏必要
的管護、宣傳、監測等基礎設施、設備,難以履行濕地保護管理的職能。
當前,保護部門均存在保護經費渠道不暢、經費來源單一的情況,有限的經費難以適應保護形
勢的發展。從候鳥保護來看,在湖區的巡護人員少,全鄱陽湖有各級保護區14個,基本上覆蓋
了鄱陽湖區80%的面積,但是真正在湖區日夜開展巡護的人少之又少。
李躍無奈地介紹說:“由於事業經費嚴重不足,微薄的事業費只可保障簡單的日常辦公經費,資
金緊張,直接影響了保護區管護、科研及宣傳教育等方面工作的正常開展。”
記者在鄱陽湖區採訪,聽到最多的一個例子就是一次深入湖區執法行動所需的燃料費就要三五
千元,而鄱陽湖地區多是經濟落後地區,管理經費極度缺乏,只有基本的人頭費,經費短缺成
為製約鄱陽湖候鳥保護的最大障礙,也是最現實的問題。
吳和平說,盜獵分子一般會將“天網”佈置在湖區的中心位置,屬於沼澤地。而要想拆除“天網”
卻相當複雜。他們從堤壩下湖區,步行至湖區中心單程就要5個多小時,更沒有什麼交通工
具,只能靠兩條腿進行巡湖和執法。由於沒有專門的保護工作經費,給保護候鳥的執法行動帶
來很大困難。
挑戰六:管理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合力
原有的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網絡體系雖然由14個自然保護區組成,但實際上只有兩個國家
級和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在保護管理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1個省級和9個縣級自然保護區幾乎
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種由國家級、省級和縣級保護區構成的自然保護區網絡體係並未有
效運行。
由於職能的欠缺,在新建的進賢、餘幹、鄱陽、湖口、都昌等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只能開展日常
的巡護與監測工作,不能行使行政執法權。職能的不完善極大地影響了保護站有效開展保護工
作,在遇到盜獵、捕殺越冬候鳥的違法行為時,保護站工作人員只能聯繫當地政府及野生動物
保護相關部門,協助有關執法部門處理案件,保護站不能在第一時間對盜獵、捕殺越冬候鳥等
違法行為進行有效打擊。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獲國務院批復後,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出了擴大和延
伸保護範圍的概念,並先後在進賢、餘幹、鄱陽、都昌、湖口等鄱陽湖周邊縣建立了5個集濕
地資源監測、越冬候鳥保護及禽流感防控為一體的保護監測站,還將建立九江、星子保護監測
站,逐步探索推行全湖保護管理的方法與路徑。
(續)